在一个加速重塑的世界,我们应如何重新想象(RE-IMAGINE)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作为个体的存在?近日,在上海浦东文华东方酒店的支持下,TEDxLianyang 2025年度大会,汇聚了多位来自经济、科研、建筑、文化等领域的思想者,就这一核心议题给出了深刻的洞见。
重构“世界”:重塑亚洲图景与脑机接口可能

图为贝哲民(Ben Simpfendorfer) ,奥纬论坛亚太区主席
我们所处的外部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奥纬论坛亚太区主席贝哲民(Ben Simpfendorfer)在题为“重塑亚洲的未来:迈向2030”的演讲中,清晰地描绘了未来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亚洲正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的重心,预计到2030年将贡献全球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东盟、亚洲—中东等新兴贸易走廊,正日益成为推动增长的关键动脉。在这一快速演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唯有突破传统思维、主动变革,方能把握不断涌现的新需求。

图为加福民,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如果说经济是重构“外部”格局,那么科技则在探索“内部”的边界。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加福民博士带来的脑机接口话题,展现了对未来世界的前瞻性描绘。面对曾经被视为不可逆的脊髓损伤等重症,他的团队带来的并非止步于理论模型,而是在2025年初成功完成的四例临床概念验证手术。其团队全球首创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即能抬起下肢。这项技术不仅展示了“修复”人体的可能,更预示了未来脑机接口未来发展的巨大想象空间。
重构“空间与自我”:反思人居空间与自我定义

图为克雷格·米勒(Craig Miller),Heatherwick Studio中国区负责人及合伙人
在数字化日益宰制生活的当下,我们身处的城市正变得面目模糊。Heatherwick Studio合伙人克雷格·米勒(Craig Miller)他呼吁发起一场“超物理建筑(Hyper-Physical Buildings)”的革命,在钢筋水泥中重新注入个性与自然,让人重新找回存在的实感。

图为超模潘浩文
这种对真实感的追求,同样回荡在超模潘浩文的人生选择中。作为活跃在国际T台的顶尖超模,潘浩文不仅仅是时尚符号。她的分享以自身经历打破了社会对成功路径的单一想象,强调真正的迷失不是偏离轨道,而是“放弃自己的心之所向”。
除上述分享外,本次大会还涵盖儿童教育、心理健康、设计创新与生活美学等议题。执业心理咨询师赵今朝与aspire顾问总监孙淑颖探讨心理健康的时代议题;20×24上海工作室创始人林蔚健以摄影呈现影像与文化的共鸣;最年轻的巴黎米其林法餐厅华人经营者许正源带来了自己进入行业的经历与思考;儿童教育专家杨颜聚焦儿童成长与创造力教育;朱周空间设计(上海)创始人周光明分享像造电动车一样设计酒店的空间叙事;正肥世界创始人蔡梦奇以自身经历启发大家对当下生活方式的深层思考。所有演讲者的分享共同践行了TED“传播有价值的思想”的宗旨,为本地社区提供了一个思考未来、重构想象的重要平台。
BANG Media也有幸采访了林蔚健先生,与他共同探讨了属于他们各自领域的新边界
林蔚健:用世界极具传承的设备,记录亚洲,我们中国人的故事
BANG:刚才提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将世界罕见的巨幅宝丽来带来中国,这样做的初衷和本来的想法是什么样的?
林蔚健:这是我们公司成立的一个念想。我们工作室大概有三条:第一,引进这台相机就是为了讲述中国故事。全世界这个相机不多,现在也就近10台,真正在运转的艺术工作室只有三个:伦敦工作室、纽约工作室、上海工作室。我师父John Luther是美国人,他是美国大艺术家,这么多年来用2024相机讲述的都是他们的美国故事、美国梦。他拍了各种题材,有肖像、有人物,甚至拍了六任美国总统,整个好莱坞都是我们拍过得的明星大腕。
而成立中国工作室,我们要拿这台机器讲中国故事,我们希望用这一特殊的媒介,号称是全世界摄影的天花板,去向世界阐述中国的故事。
第二,我们希望用这台相机走一条中国传统审美的道路。因为传统审美其实根植于我们整个民族的血脉里面,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和美学。所以我们希望通过2024这代相机——这一通用国际工具,去阐述和发现东方的美学、中华的美学。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用这台相机全心全意服务于中国人民。作为大众艺术,如果不是为大众服务,其实这个艺术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我的师傅John Luther用这台相机在美国服务他的美国人民;同样,上海工作室有这台相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中国人民,包括亚洲人民,我们支持整个亚洲的艺术交流。我们想把这个工作室变成一个公共的艺术平台,而不想变成某个艺术家的私器,这就是我们的想法跟我们的愿景。

BANG:作为一位用镜头记录生活的艺术家,您常常在自己拍摄的作品中找到哪些您一开始预想不到的效果,在拍摄之后找到了让您惊讶的感觉,可以举一到两个这样的案例吗?
林蔚健:第一个要举的是刚才在分享里面说到的Evan Kail的故事,其实刚开始我跟Evan Kail不认识,我也是通过在美国的朋友联系上他的经纪人。在跟他的拍摄过程当中,会觉得他的人格魅力远超于在外面的新闻报道。作为美国人他很开朗,很快可以跟你达成一种默契。同时,在他们的眼神里,你感觉到他已经是一个中国人的老朋友了,你可以从他的身上发现全人类共有的善意和善良,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善良的态度。
他对历史不回避,因为他在美国学的是亚洲史。我当时问他,你当时的确是因为学过二战史才会对这些照片比较敏感吗?他说对,就是因为我学过,不是所有美国人都知道这件事,是因为我学过,所以我知道日本在亚洲的暴行,我知道南京大屠杀,他从不避讳历史。这就是我从和他的拍摄里感受到的人格魅力。
还有一个案例,是我们最近跟一些艺术家的合作,我们之前合作过马良、香港的又一山人。从艺术家的表达手法里面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因为艺术家往往给你一些不一样的角度思考问题和看待世界事物。从那些简单的镜头语言,或者用一个简单的道具。像马良就是用了一块镜子,一下子就把整个拍摄变成了非常有趣的光影试验,在他的艺术创作里面有许多这种案例。用看似的具像又是虚像的东西,来解构世界上的万物。这就是我们从他身上学到的一些使用工具的方法,然后达成另外一种影像的引进。

BANG:Evan Kail经常来中国吧?
林蔚健:他是第三个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给国礼瓷的人,第一个是白求恩大夫的家人,第二个是拉贝博士的家人,他是唯一一个目前活着拿到国礼瓷的人。
国礼瓷是我们国家的国礼。国礼瓷不一定是瓷器,它可能是别的具有意义的外交礼物,是从外交部门送出来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其实它代表的是全中国人民的意志,这个不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