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活 WHAT’S BANG

蓝骑士艺术Bluerider ART 上海外滩荣幸宣布将于2025年8月23日至10月19日举办群展“微光河The Aura River —我们终将抵达大海”。本次展览呈现从“第二届中国85后青年艺术家征件计划”中最终入选的27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凭借作品独具的风格语汇与时代视角从全国逾700位投稿者、28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创作者坚实的实力与多元的创造能量。

 

“微光河The Aura River—我们终将抵达大海”的策展理念,源自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Aura”概念,这是一种艺术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中无法被复制的独特存在感。本雅明认为“Aura”是艺术作品的灵光,是其独特历史痕迹、创作场域以及观看时与观者之间所形成的独特连结。 “Aura”不仅存在于作品本身,更深刻地植根于它所处的时间脉络与空间场域,并且保有一种无法被消解的距离感,让观者感知到那份遥不可及的神秘。

展览正是从这样的哲学基础出发,试图在当代数位化与全球化浪潮中重拾本雅明所描述的“Aura”。参展的85后青年艺术家们成长于数位技术无限扩展的时代,见证了影像的复制与流通如何改变艺术的观看方式。大数据、社交媒体、即时分享的数位平台让艺术作品的图像能瞬间抵达世界各地,却也模糊了它的“在场感”。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创作唤醒那份被技术稀释的“Aura”,捕捉时间的痕迹、空间的记忆以及作品与观者之间那难以言喻的精神共鸣。

本届群展中的85后青年创作者透过画布、雕塑、影像的多元呈现,将个人记忆、时代反思与社会观察注入作品之中。在这些创作中,时间的痕迹被转化为一种无法被快速复制与传播的独特存在,那是经过时间洗礼后的深刻感知,是流动的光影记忆。艺术作品的“Aura”不仅来自于其物理存在,更源于它被展示的空间以及观者与作品互动时的独特氛围。展览试图重塑这种在场感,让艺术作品不仅是被观看的对象,更是观者能够“走入”的场域:展场布置犹如一条蜿蜒的光之河流,作品漂浮于光影交织的空间中,使人感知那份无法复制的临场震撼。

群展“微光河The Aura River—我们终将抵达大海”象征着一场关于时间、空间与距离的流动之旅。每一件创作都是一颗漂浮的微光,承载着记忆的重量、空间的延展与神秘的距离。当观者步入展场,便沉浸于时间与记忆交织的长河中,感知那流动中的光影与无法复制的灵光。这些微光随着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最终汇聚于无垠的大海,象征着艺术创作不断向前探索的无限可能。微光闪烁,时光流动,我们终将抵达大海。

 

参展艺术家(依中文姓氏笔划排序)

王熙然(b.2001,江苏)

代英伦(b.1987,辽宁)

孙一涵(b.2003,浙江)

沈红涛(b.1985,北京)

杨洋(b.1988,浙江)

杨鸿(b.1988,湖南)

杨秉和(b.1995,山东)

杨铁军(b.1995,浙江)

李桓羽(b.1986,青海)

李依宸(b.1996,上海)

李梁晨(b.1997,北京)

吴华衡(b.1988,广东)

张振(b.1993,黑龙江)

张蒙(b.1995,内蒙古)

张开(b.2000,浙江)

陈浩然(b.1994,天津)

陆玉俊(b.1995,安徽)

时语歆(b.2003,北京)

孟程霄(b.1987,陕西)

孟涛(b.1990,山东)

周博华(b.1992,山西)

宗其润(b.2001,河南)

婴野赋(b.1985,江苏)

崔闻书(b.1994,辽宁)

覃超(b.1985,湖北)

曾家佳(b.1989,广东)

颜瑞(b.1995,江苏)

-完-

 

编辑注释

“微光河The Aura River —我们终将抵达大海”——第二届中国85后青年艺术家群展

展期:2025年8月23日-10月19日

地点:Bluerider ART上海外滩,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133号

浏览量 : 2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