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 HOTEL&RESORT

自1929年开业以来,上海和平饭店不仅是装饰艺术(Art Deco)的建筑杰作,更是上海百年变迁的见证者。作为年度文化盛事,上海和平饭店文化艺术周始终以建筑为载体、以历史为灵魂、以艺术为纽带,连接往昔与未来。

202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上海和平饭店曾亲历淞沪抗战的烽火,庇护过战乱流离的民众,砖石之间铭刻着战争的灼痕;同时,它亦是光影艺术的圣殿。96年来,近50部中外影视作品于此取景——从《马路天使》到《风声》,从《太阳帝国》到《繁花》。它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历史的“无言演员”,在光影中传递着和平的永恒命题。

第七届上海和平饭店文化艺术周,以电影为纽带开启时空对话,在历史与光影的交织中,传递 “世界需要和平” 的深切呼唤。这些影像不仅是艺术的创造,更是一扇窗口,让全球观众透过银幕,读懂这座建筑所承载的对于和平的渴望与坚守。

第七届文化艺术周核心活动亮点

近日,第七届文化艺术周开幕式将在上海和平饭店 8 楼和平厅正式启幕。开幕式以 “和平之影・上海回响” 为核心主题,现场将通过深度对谈的形式回溯和平饭店从 “变迁见证者” 到 “艺术承载者” 的转变,论坛将邀请影视、文化、历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创作者,展开深度对谈。与会嘉宾将透过《太阳帝国》《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经典影片的镜头语言,解读和平价值。

光影叙事:电影里的和平印记

若说建筑是和平饭店的 “骨”,那光影便是它的 “魂”。96 年间,近 50 部中外影片在此定格帧帧经典,每一处取景地都藏着与时代共振的故事。1958 年,红色经典《永不消逝的电波》将饭店的龙凤厅、走廊与九国套房化作 “抗战时期的情报战场”—— 孙道临饰演的地下党李侠,在龙凤厅的留声机音乐与旗袍人影掩护下传递密报,剧组复刻的 1940 年代陈设,让饭店瞬间回到 “孤岛时期” 的上海。影片中未言明的是,现实里的和平饭店(时称华懋饭店)确实是情报活动的 “隐秘舞台”,苏联特工佐尔格曾以记者身份在此组建情报组,而电影的镜头,不过是将这段真实历史以艺术形式重现。

1995 年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东门楼梯的雕花扶手、和平厅的水晶吊灯与茉莉酒廊二层的Art Deco玻璃,成为 “旧上海帮派纷争的见证”——既藏着十里洋场的浮华,也透着时代更迭的悲凉。这些场景并非虚构,和平饭店曾见证上海日军受降,楼梯上走过的不仅有电影里的角色,还有现实中汤恩伯将军等历史人物,光影与现实在此交织,让饭店成为 “活的历史博物馆”。

历史回响:战火中的守护与和平微光

在光影之外,和平饭店的砖石更镌刻着 “抗战时期的和平记忆”。1937 年 8 月 14 日淞沪会战期间,一枚炸弹误落南京路外滩,击中华懋饭店与汇中饭店,南京路一带死伤近千人,合众社记者曾目睹 “人行道上 50 余人扭曲挣扎” 的惨状。但奇迹的是,和平饭店凭借其坚固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结构,主体建筑未受重创,仅门口玻璃幕墙震碎、局部石材受损 —— 这栋 “从战火中挺立的建筑”,当时成为了无数难民的 “临时避难所”,饭店员工偷偷为流离失所的民众提供食物与庇护,让冰冷的砖石有了 “温暖的守护温度”。

1937 年 上海进入“孤岛时期”,和平饭店成为了 “有识之士的精神聚集地”。每天晚上九点一刻,各界有识之士会悄然聚集在华懋阁 ——他们借着喝咖啡、谈生意的掩护,交流战局情报。窗外是日军的严密管控,窗内却流动着 “不熄的和平星火”。这段历史虽未被过多记载,却成为饭店 “和平精神” 内核的组成部分 —— 它不仅是建筑,更是 “黑暗中守护希望的堡垒”。

当下传承:和平精神的当代延续

如今的和平饭店,早已从 “战火中的避难所” 变为 “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地标”。它保留着 1929 年的装饰艺术风格,也融入了现代奢华的客房设施与世界级餐饮服务;这里既接待过蒙哥马利元帅等政要,也迎来无数世界范围的游客 —— 人们在爵士酒吧聆听老年爵士乐队的演奏,在九国套房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风情,在和平厅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而这一切,都是 “和平精神的当代表达”:不再是战火中的艰难守护,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不同文化在此交融,让和平的理念通过每一次交流、每一场活动传递给更多人。

本次文化艺术周得到张裕集团鼎力支持,回溯历史,张裕于 1932 年在广州发行 “救国售酒券”,每张券定价六元,其中三元专款用于政府购置战机,以支援国家军队,用实业力量践行家国担当。如今,张裕集团亮相上海和平饭店第七届文化艺术周,不仅以高品质酒品为这场历史与艺术的对话增添醇厚韵味,更以 “酒” 为纽带,让当年 “售酒救国” 的赤子情怀与当下 “呼唤和平” 的时代主题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现场嘉宾在品味佳酿的同时,更深切地感受历史传承中 “家国” 与 “和平” 的厚重分量。

浏览量 : 22949